水、热因子是水文学、气象学以及农业科学等研究的重要参评因子,作为影响作物生长的两大重要因素,其对作物不同的影响机制一直是农艺学家和节水专家们研究的重点。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国内外学者对作物水分胁迫后复水出现的生长和光合作用的补偿效应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90 年代陆续出现将有限灌溉原理与覆膜栽培技术相结合的研究。如张振华,蔡焕杰就不同生育期内不同程度的水分亏缺对覆膜玉米生长发育、光合作用、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等的影响进行了研究。马忠明研究了有限灌溉条件下穴播地膜小麦的产量变化、根系分布、群体动态等,认为地膜覆盖有效减缓了水分胁迫对产量的影响。杨锦忠[9]等研究了在高水肥条件下覆膜、揭膜、露地玉米对土壤温度的影响,李毅[10]则将覆膜与不覆膜地温进行对比,分析了种植季节地温特征的变化规律。上述研究重在对覆膜栽培土壤水分或温度的单方面分析,而对膜上灌溉条件下土壤水分亏缺对土壤热状况及温度的影响很少有较深入的研究。本文在对不同水分处理条件下春小麦膜上灌和露地灌溉田间试验的基础上,对土壤温度变化特征进行研究,探讨了不同水分亏缺水平对土壤温度的影响,研究结果对于膜上灌春小麦灌溉制度的制定及技术的完善具有指导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区概况
试验于2005 年3~8 月在张掖市大满灌区的甘肃农业大学试验基地进行。张掖市位于河西走廊中部,东经100°27′,北纬38°56′,海拔1570 m。境内地势平坦,沙漠、绿洲、戈壁相间,是一个具有多种生态、生产类型和鲜明特色的内陆封闭灌溉农业区。张掖市属典型的大陆性干旱气候,区内光热资源丰富,但降水稀少,蒸发量大。全年日照时数2932~3085 h,昼夜温差13.0~16.0℃,≥0℃的有效积温为3388℃,年平均降雨量为129 mm,年平均蒸发量2291 mm。气候干旱和水资源缺乏是当地农业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发展节水农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12]。试验区土壤为荒漠土,0~60 cm 土壤剖面物理和化学性状见表1。
1.2 试验设计
试验作物品种为当地春小麦主栽培品种掖春94-1。试验小区按随机区组设计,采用露地(B)和覆膜穴播(FM)两种种植形式,试验设4 个水分控制水平(以土壤水分控制下限占田间持水量θf 的百分数计),即丰水F(65%~70%θf)、轻度胁迫L(60%~65%θf)、中度胁迫M(50%~60%θf)、重度胁迫S(45%~50%θf),试验共设置6 个处理,其中露地2 个,丰水和中度水分胁迫处理(结合当地自然和生产实际,对露地方式下不再设轻度和重度水分胁迫处理);覆膜种植4 个,丰水、轻度、中度和重度水分胁迫处理,各处理的种植形式、土壤水分亏缺水平等因素见表2。


1.3 试验观测
试验区的降雨量、气温等气象资料从当地气象部门获得,主要观测内容有土壤水分、土壤温度、灌水量等。其中土壤水分观测采用取样称重法,观测深度120 cm,采用不定期观测,灌溉时间依据0~120 cm 土层土壤水分降低程度进行控制,当水分控制限低于设计水平时进行灌水。土壤温度观测采用曲管式温度计,按小区定点定时测定,自播种之日起每天在8︰00、14︰00、20︰00时定时观测记录,测定深度分0、5、10、15、20、25 ㎝6 个层次,日均土壤温度为每日3 次观测值与次日8︰00观测值的平均值。试验区灌溉水采用水表计量。采用DPS 和EXCLE 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2 不同水分处理对膜上灌春小麦土壤温度时间变化的影响
2.1 对5 cm 处土壤温度日变化的影响
地膜覆盖增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提高了土壤温度,特别是在生育前期能显著增加0~5 cm 土层的温度,因此,掌握土壤温度的日变化规律对于调节土壤温度、精确确定灌溉时间,为作物生长创造一个适宜的土壤温度环境是很有必要的。
膜上灌条件下不同土壤水分处理土壤温度的日变化规律与露地处理相同,从日出开始,随太阳辐射的不断增强,各层土壤逐层增温,图1 为4 月27 日地表5 cm处不同水分状况下土壤温度变化过程,可以看出,一日内表层5 cm 处土壤温度在9︰00~15︰00 处于明显的升温阶段,在15︰00 达到最大值,之后则缓慢下降,直到晚上20︰00 各层仍保持较高温度。
土壤含水率的变化是影响土壤温度状况的主要因素,通常当土壤含水率较高时土壤温度相应较低,土壤含水率和土壤温度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膜上灌条件下不同水分处理土壤温度的变化受地膜覆盖和水分的双重影响,从图1 可以看出,不同水分梯度下土壤温度按照处理S(FM)、F(FM)、L(FM)、M(FM)、M(B)、F(B)依次递减,S(FM)有明显的增温效果(日最高土壤温度39.1℃,比露地丰水高9.8℃),F(FM)、L(FM)和M(FM)处理日最高温度较F(B)处理依次高出6.4℃、4.6℃和1.7℃。S(FM)水分亏缺处理土壤温度较高是因为土壤含水率过低,始终处于干燥状态,土壤热容量小,日间受外界温度的影响升温速度快,土壤温度也较高。同样到了晚上和清晨随着气温的降低降温速度也比较快,在早晨6︰00 覆膜重度水分亏缺处理土壤温度最低,较露地丰水处理低1.2℃。

相对而言,对于露地种植不同水分条件下,露地中度水分亏缺处理土壤温度在全天各个时刻均高于露地丰水处理,就生育期内全天平均土壤温度而言,中度水分胁迫处理比丰水处理高2.35℃。这表明,对露地小麦施加一定的水分胁迫不仅可以节约水量还能增加土壤温度,促进小麦生长,但膜上灌条件下水分亏缺到重度水平时对作物的生长的不利影响远大于同水平露地处理,因此,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灌溉制度,为作物生长创造良好的条件。
2.2 对各生育期土壤温度的影响
在作物的不同生育阶段内,因受作物覆盖度、日照时间及气温等因素的影响,膜上灌条件下各水分处理对土壤温度的影响差异较大。
图2 为各生育期实测5 cm 处不同处理土壤温度的日变化过程。分析发现,三叶期的土壤温度变化较其他生育期显著,各处理间日温差变幅在2.1~11.4℃之间,同一水分梯度下一日内覆膜各处理的土壤温度在各时刻均高于露地处理,全天平均土壤温度F(FM)处理比F(B)处理高4.5℃,M(FM)处理比M(B)处理高3.1℃,地膜覆盖下土壤温度的上升速率亦明显快于露地土壤温度的上升速率,地膜覆盖成为影响该生育期土壤温度变化的主要因素。随着生育期的推进,各处理土壤温度的日变幅减小,各处理间的差异也逐渐趋同,孕穗期是全生育期各处理间温差最小的时期,一日内处理间温差变幅在2.1~4.6℃之间,其变化主要与地表的植被覆盖度差异不大有关。灌浆期各处理间差异增大,各时刻各处理间温差变幅在2.4~13.5℃之间,全天平均土壤温度F(FM)处理比F(B)处理高1.9℃,M(FM)处理比M(B)处理高1.7℃,而尤其以S(FM)处理的土壤温度变化最大,日变幅为28.6℃,与其他各处理达到极显著差异,不同土壤水分使得各处理间的生长状况有了很大的差异,水分是影响该生育期土壤温度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成熟期除了F(B)处理土壤温度明显低于其他处理外,其他处理间差异不大,主要是该处理生育期较晚,水分较好,叶面指数远高于其他处理,而M(FM)处理则由于水分不足导致提前成熟,与覆膜各处理土壤温度达不到显著性差异,春小麦成熟期叶面积指数是影响土壤温度的主要因素。
地膜覆盖在生育前期的增温作用可促进早期小麦的生长发育,具有一定的防寒抗冻等作用,使小麦高产早熟。通过对小麦生育进程观测表明(同露地小麦相比),覆膜小麦出苗时间提前3~5 d,并且苗齐苗壮,为丰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 不同水分处理对膜上灌春小麦土壤温度垂向变化的影响
3.1 覆膜单因子对土壤温度垂向变化的影响
试验表明,地膜覆盖各处理不同深度土壤温度从0︰00~6︰00 呈现降低趋势,在6︰00~8︰00 最低;9︰00~22︰00 土壤层处于升温过程,但各深度升温不同步[15]。以4 月19 日覆膜丰水和露地丰水处理为例,各深度土壤温度的变化过程见图3、图4。无论是覆膜处理还是露地处理,土壤温度的变化幅度均沿深度递减,0 cm 温度直接受辐射和气温变化的影响,其土壤温度日变幅最大,分别为40.9℃和34.6℃,25 cm 土壤温度日变幅最小,为3.5℃和3.0℃。随着土层的加深,土壤温度到达最高值的时间也相应后移(表3)。0~25 cm 深度,土层覆膜丰水处理土壤的最高温度分别出现在13︰00、14︰00、15︰00、17︰00、18︰00 和19︰00,这说明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温度缓慢向底层传递的过程中对太阳辐射的滞后性逐渐变大,深度每增加5 cm 最高温度出现时间依次滞后1 h 左右。而同一水分条件下地膜覆盖各深度的最高温度出现时刻比露地处理相对滞后,露地处理从表层发生在
13︰00 延至25 cm 处的20︰00,依次较覆膜处理提前1 h,最低温度出现的时刻相差不大,各层均发生在6︰00~7︰00 之间。
地膜覆盖对土壤各层的增温作用明显大于露地各层,0~25 cm 各层土壤最高温度覆膜丰水处理比露地丰水处理分别高出9.9℃、8.6℃、3.8℃、1.6℃、1.6℃、1.7℃,可见地膜覆盖的增温效果在0~10 cm 土层内最为明显,当深度大于10 cm 时,其增温效果大大降低,说明地膜覆盖对土壤温度的影响深度主要在0~5 cm 和5~10 cm两层,据此可将地膜覆膜的增温作用分为3 层:0~10 cm为易变层,10~15 cm 为过渡层,15~25 cm 及以下的基本稳定层。



3.2 覆膜与土壤水分双重因子对土壤温度垂向变化的影响
以4 月27 日数据为例,覆膜条件下不同水分处理日平均土壤温度随深度的变化规律见图5。覆膜条件下不同水分处理日平均土壤温度随深度的变化规律与露地日变化规律基本相同,总体沿深度递减,各处理土壤温度按照S(FM)、F(FM)、L(FM)、M(FM)、F(B)依次递减,F(B)处理在各层都显著小于覆膜各处理,达到显著性差异(见表4)。同一水分条件下F(FM)在各深度处比F(B)分别增加了6.1℃、4.5℃、2.5℃、1.9℃、1.1℃、1.8℃,覆膜各水分梯度间,不同深度处F(FM)与L(FM)、M(FM)差值在-1.2~3.9℃之间。说明覆膜对土壤温度各层的传导起决定作用,其次为水分含量高低的影响。
各处理土壤温度在深度上的变化以5 cm 或10 cm 为转折点,大于此深度,土壤温度变化表现不明显。这主要与不同水分处理的热传导梯度有关,通过对不同处理各深度土层土壤温度进行方差分析(见表4),0 和5 cm处覆膜轻度和中度处理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其余各处理均达到极显著性差异;10 cm 处中度和重度之间无显著性差异,15 cm 和20 cm 处丰水和轻度之间无显著性差异,而25 cm 处丰水、轻度和重度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说明覆膜与土壤水分双重因子对土壤温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0~10 cm 土层,15 cm 以下以水分因子起主导作用。
4 结 论
1)膜上灌条件下不同水分处理土壤温度的变化受地膜和水分亏缺的双重影响,各试验处理中S(FM)有明显的增温效果,日最高土壤温度达39.1℃,比F(B)处理高9.8℃,F(FM)、L(FM)和M(FM)处理日最高温度较F(B)处理高1.7~6.4℃。
2)各生育期受不同因素的影响,土壤温度变化差异较大,三叶期和灌浆期,各处理间土壤温度差异较大,分别在2.1~11.4℃和2.4~13.5℃之间,其他两个生育期土壤温度差异较小,分别为2.1~4.6℃和2.5~5.7℃之间。这说明膜上灌条件下不同土壤水分处理有明显的保温节水效果,能促进小麦的生长和产量的提高,只要严格控制使灌浆期不出现重度水分亏缺,不会对小麦产量造成不利影响,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各生育期土壤温度进行调节以满足作物生长需要。
3)覆膜与土壤水分双重因子对土壤温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0~10 cm 土层,15 cm 以下以水分因子起主导作用。